【参考文献】 [1] 王宪平. 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[D]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,2006. [2] ROBERT S W,DANIEL G. 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[M]. 简曜辉,等译. 台北:台北市运动心理学会,2002. [3] MARTA C,OLEGUER C. Observing the paraverbal communicative style of expert and novice PE teachers by means of SOCOP:a sequential analysis [J].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,2010,2:5162-5167. [4] MARTA C,OLEGUER C. Kinesics and proxemics communication of expert and novice PE teachers[J]. Qual Quant,2013,47(4):1813-1829. [5] GEORGE D,LILIANA D.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[J]. Procedia-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,2014,117:136-142. [6] 任保国. 对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与沟通模式的研究[J]. 体育学刊,1996,3(3):98-99. [7] 王艳荣. 中小学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和方式[J]. 体育学刊,2003,10(6):97-99. [8] 李静. 体育教学中人际信息沟通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[J].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2,25(4):524-525. [9] 章彭敏,俞培明,胡小岚. 体育教学情境下的师生交流研究[J].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8,36(S1):210-212. [10] 范运祥,马卫平.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[J].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10,33(1):76-79. [11] 雷慧,熊茂湘.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交际行为评价体系[J].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,2011,45(4):91-96. [12] 尹志华,毛丽红,孙铭珠,等. 20世纪晚期社会学视域下体育教师研究的热点综述与启示[J].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14,37(5):98-105. [13] UWE FLICK. 质性研究引导[M]. 孙进,译. 重庆:重庆大学出版社,2011:133. [14] 张奕华,许正姝. 质化资料分析:MAXQDA软件的应用[M]. 台北: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,2010:15-16. [15] SARAH T.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[M]. Belmont,CA: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,2000. [16] 张淑华. 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[D]. 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,2003. [17] 蒋菠,易连云,赵婉如.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[J].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0,35(6):253-256. [18] 郭少英,朱成科. “教师素养”与“教师专业素养”诸概念辨[J].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,2013,15(10):67-71. [19] 陈樨. 论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培养与队伍建设[J].南京体育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4,13(6):132-135. [20] 胡永南,刘海元,袁海龙. 试论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、分类及其运用[J].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4,27(12):1662-1663. [21] 向家俊.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生成条件及发展困境分析[J]. 黑龙江高教研究,2010,28(12):115-117. [22] 王守恒.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除策略探析[J].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5,28(10):1393-1394. [23] 于素梅. 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[J]. 体育学刊,2014,21(4):93 -97. [24] 王春燕,石勤. “人文精神”教育下的体育教师角色探析[J].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1,10(6):133-134. [25] 刘新民.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[D]. 北京:北京体育大学,2002. [26] 覃刚.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[D]. 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,2013. [27] 唐炎,刘昕,周登嵩. 言语行为与角色呈现——36名体育教师的实证分析[J].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,2008,31(11):1537-1540. [28] 蔡宝忠. 体育教师新论[M]. 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5. [29] HARRY H B. 微表情心理学[M]. 江菲菲,译.北京:群言出版社,2014. [30] RONALD B A,RUSSELL F P. 沟通的艺术[M]. 黄素菲,李恩,译. 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,2015. [31] 熊勃. 多媒体CAI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[J].沈阳体育学院学报,2006,25(2):118-119. [32] 毛振明. 体育教学论[M]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5. [33] 史辙. 试述组织教学、讲解与示范的艺术[J].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,2001,35(2):73-74. [34] 柏林,阮利民.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及运用的若干思考[J].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,2010,29(5):125-127. [35] 唐炎,虞重干. 体育课堂互动的特征、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[J]. 体育学刊,2009,16(10):60-64. |